
1349
1970-01-01
编号:CYYJ00113
篇名:2002年工业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和2003年预期
作者: 牛建国
关键词: 经济
机构: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
原文: 2002年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推进结 构调整,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宏观经 济指标好于预期。 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速度8% 国内生产总值(GDP)10.2万亿元 人均GDP 1000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万亿元(1~11月3.65万亿元,增10.3%) 进出口总额6200亿美元(1~11月5602亿美元,增21%;其中,出口 2937亿美元,增21.6%;进口2665亿美元,增20.5%。) 利用外资金额527亿美元(增12.5%) 国家外汇储备2800亿美元(11月末2746亿美元) 全国完成税收收入17004亿元(增收1832亿元,增12.1%) 2002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全线飘红”、“亮 点频闪”,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准确分析和把握了国 际国内形势,把可能碰到的困难考虑得非常充分,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 性的应对措施,从而使进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平稳行驶,有 力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进出口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面对进口关税 降低,汽车、化肥、成品油等重要产品进口配额逐步放开,钢铁等产品 取消进口限量登记非关税措施等各种因素有可能对进出口及国内产业产 生的冲击,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推进外贸体制改革,放开外贸进出口经 营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入跨国公司全球 采购网络以及积极运用WTO规则,加强反倾销或保障措施调查,化解贸 易争端等一系列措施。由于应对得力,原来担心的对一些敏感部门的冲 击没有出现:农业出口大于进口,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汽车工业规模和 效益大幅度提高;钢铁、化肥等重要产品产量、销售、效益同步增长。 进口没有失控,保持了贸易顺差;出口增势强劲,连创新高;全年进出 口总额超过62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为GDP贡献1~2个百分点。 ———投资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带动下,扩大内 需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年初国债投资计划下达早,资金到位快, 加上民间投资活跃,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对国民 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4万亿 元,同比增长18%左右。其中,国有投资增长22%,比上年提高6.3个 百分点;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18%,比上年提高约8个百分点。2002年 国债投资维持上年水平,民间投资增长很快。国债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的比重正在下降。民间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已成为2002年投资领域 突出的“亮点”。投资领域另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实现突破,全年实际吸收外资超过500亿美元,第一次成为全球吸收外 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来自民间和外商的投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开 放领域的增多,限制政策的减少,打开了资本的闸门,减少了对政府的 依赖,市场活力被激活,经济自主增长的因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的增长对GDP贡献4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全年消费市场平稳增长,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3.65万亿元,同比增长8.8%,扣除物价因素,增幅为10.3%。全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4万亿元的水平。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 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热点初步形成。轿车销量增长50%左右, 其中私人消费占到七成;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7%,其中私人购买占到九 成。手机、微机、彩电、DVD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销两旺,增长均在 30%以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大增强了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随着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极大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个百分点左右。 在“三驾马车”的强劲拉动之下,我国工业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强 劲的发展势头,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运行,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经济 效益与增长速度比较协调。工业行业经济运行的出色表现,为国民经济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2002年工业行业经济运行形势 2002年全国工业运行呈现“四个提高”和“五个特点”。 四个提高:生产增速明显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 加值2.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从月 度增长趋势看,6月份以后,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出口交货值大幅提高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77万亿元,同比增 长22.3%,提高13.2个百分点;5月份以后各月增速都在23%以上,改 变了上年二季度持续走低、第三季度缓慢回升的状况。预计全年增长22 %左右。 产销率稳步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97.68%,同比提高0.43个百分点。 全年预计为98%左右,是近年来最好水平。11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 存7511亿元,增幅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8.57,同比提 高7.46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0.17%;总资产贡献率提高 0.39%;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0.1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4094元/人, 提高8028元;资产负债率下降0.79%。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4 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4956亿元,同 比增加809亿元,增长19.5%。税金总额5445亿元,同比增加596亿元, 增长12.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效益水平继续好转,实现利润2327亿 元,增加215亿元,增长8.6%。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1017亿元,下降4. 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017亿元,下降7.9%。 五个特点以煤炭、电力、石化为主的能源工业平稳增长煤炭行业1 ~11月,煤炭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974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同 比加快7.2个百分点;全国原煤产量11.87亿吨,同比增长29%;出口煤 炭7809万吨,同比下降0.8%。煤炭行业实现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117. 5%。通过近几年关井压产和大力整顿小煤矿,煤炭行业结构发生变化, 产销同步增长,经济效益倍增。 石化行业1~11月,石化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9341亿元,同比增长 14.2%,增速加快3.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不变价产值6641亿元, 增长16.4%,增速加快5.4个百分点。全国原油产量1.53亿吨,原油加 工量1.88亿吨,分别增长2.2%和2.8%;原油进口6327万吨,增长13. 8%。化肥产量3392万吨,增长12.3%;农药产量75.2万吨,增长16.2 %;乙烯产量489万吨,增长12.3%;烧碱、纯碱产量分别达到744万吨 和925万吨,增长12.9%和13.6%。 1~11月,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101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化 学工业实现利润219亿元,增长85.6%。 电力行业1~11月,完成不变价产值2207亿元,同比增长13.4%, 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全国发电量144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 其中火电增长12.4%,水电增长4.1%,核电增长39.9%。发电量增长 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势头相匹配。1~11月,电力行业实现利润472亿元, 增长8.9%。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医药行业快速增长电子行业1~11月, 电子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14090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同比加快 0.9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4806亿元,增长42.2%,增幅同比提高 25.9个百分点。 1~11月,电子行业累计实现利润410亿元,同比增长6.3%。 医药行业1~11月,医药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2880亿元,同比增长 19.5%,增速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药产量51.1万吨,同比 增长7.5%;中成药产量52.3万吨,增长21.7%。 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24.9%。 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在投资需求拉动下增速加快机械行业1~11 月,机械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17549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同比 加快8.2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2222亿元,增长19.5%,增长幅度 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机械行业累计实现利润823亿元,增长47.5%。 汽车工业成为机械行业中的一大“亮点”。1~11月,汽车制造业 完成不变价产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38.8%,增速加快14.9个百分点; 汽车产量达到315万辆,增长36.6%,其中载重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达 到115万辆和95万辆,分别增长36.2%和49.3%。汽车行业实现利润385 亿元,增长55%。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占整个机械行业实现利润的47%。 冶金行业1~11月,冶金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5131亿元,同比增长 18.8%,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钢和成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64 亿吨和1.74亿吨,增幅分别为22.1%和19.6%;钢材进口2230万吨,增 长41.9%。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61亿元,同比增长30.5%。 建材行业1~11月,建材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4283亿元,同比增长 15.5%,增速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水泥产量6.37亿吨,增长13.4%; 平板玻璃产量2.05亿重量箱,增长11.8%。1~11月,建材行业实现利 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3.2%。 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一)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1~11月 份22种主要建材产品产量都有不同增长。玻璃纤维纱、墙地砖、釉面砖、 水泥设备、石膏板、石棉水泥瓦、花岗石板材增幅均在20%以上。规模 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283亿元,同比增长15.5%;销售 产值4568.6亿元,同比增长14.5%;平均产销率96.37%,提高0.47个 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继续提高。1~11月份建材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188 亿元,同比增长16.9%;盈亏相抵后全行业实现利润115亿元,同比增 长23.2%。水泥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销售收入1287亿元,增幅 14.6%,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7.5亿元,同比增长65.4%。建筑卫生陶 瓷产销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增幅 25.3%,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4.9亿元,同比增长40%。非金属矿采选 业经济效益较上年继续改善,实现销售收入346亿元,增幅18.4%;盈 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4.7亿元,同比增长80.6%。 建材行业32个小类中除建筑用玻璃净亏损外,其他全部实现盈利。 (三)进出口形势继续向好。1~11月份进出口商品总额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商品总额38亿 美元,同比增长27.3%。出口增幅较大的品种有:大理石荒料增长177. 6%,建筑卫生陶瓷类增长74~122%,工业用玻璃制品增长173%,平 板玻璃增长65%,钢化玻璃增长44%,花岗石板材增长23%,玻璃纤维 纱增长29%。 (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实力增强。建材工业企业和产品结构调 整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安徽海螺、新疆天山、吉林亚泰等一批企业 集团发展速度加快,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和市场调控能力 得到增强。安徽海螺集团2002年产销水泥达2100万吨,销售收入82.5亿 元,实现利税12.5亿元。玻璃行业中一批国有、民营和合资企业联合重 组的趋势显现,以上海耀华皮尔金顿为主的国内优质浮法和加工产品的 整合已见成效,厦门明达玻璃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了低成本扩张,中国耀 华玻璃集团、福耀集团等在东北开始重组和整合。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的发展壮大为整个行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纺织、轻工行业生产和出口增势良好纺织、轻工行业抓住我国加入 世贸组织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生产、出口和效益增势良 好。 纺织行业1~11月,纺织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8935亿元,同比增长 14.9%,增速同比加快3.5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3013亿元,增长 12.4%,增幅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纱、布产量分别为727万吨和204 亿米,分别增长15.8%和11%;服装77.44亿件,增长8.6%;化学纤维 900万吨,增长21.3%。 1~11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80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6.9亿元,下降1.3%。 轻工行业1~11月,轻工行业完成不变价产值19199亿元,同比增长 17%,增速同比加快2.9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4741亿元,增长18. 2%,增幅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1~11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850亿元, 同比增长27.1%。 交通运输客货运量同步增长1~11月份,铁路货运量累计完成17.14 亿吨,增长4.8%,其中煤炭7.49亿吨,增长8.2%;旅客发送量9.41亿 人次,下降0.3%,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2.86亿人次,增长5.1%。 1~11月,三大航运公司累计货运量4.4亿吨,增长8.3%。 综上所述,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有望超 过12%以上,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300亿元以上, 增长13%左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超过2500亿元,创历 史最高水平。年初确定的工业生产增速和经济效益指标可以全面完成并 有所超过。工业对国民经济全年GDP实现8%的增长起到了巨大贡献作用。 二、2003年工业经济运行预期 2003年是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 经贸工作会议对2003年的经济形势作了深刻分析。总的看,做好2003年 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但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必须认真分析,准确判断,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才能赢得经济工作的主动。 有利条件第一,国际经济环境将逐步偏暖,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2003年整个国际环境平稳趋好的态势比较大,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 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进一步减缓或衰退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2003年是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组成的第 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允 许资本技术管理等参与分配等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将进一步解放和促 进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经济增长机制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对政策的依赖性减弱, 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2002年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的增长,汽车、住 房等消费热点的初步形成以及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等,表示出投资结构和 消费结构已出现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对2003年经济稳定增长 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入世以后,政府宏观调控部 门职能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以减少行政审批为重点的行政改革取得进 展;宏观调控突出政策引导、信息导向和预测预警;市场经济秩序得到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等。这些仍将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不利因素第一,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固,国际间贸易摩擦增多, 扩大产品出口面临新的困难;降低关税特别是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的影 响将进一步显现,部分重要工业品进口仍将增长较快,企业间的竞争将 更加激烈; 第二,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已淘汰的落后生产能 力死灰复燃,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状况还在继续, 企业提高效益的压力增大; 第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地区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状况还比 较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 第四,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保持企业 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2003年投资、出口、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 态势,但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之2002年基数较大,增长幅度可 能低于2002年。工业行业生产增速将有所回落,效益仍将保持增长。2003 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 10%左右;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8%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5%,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不低于2002年水平;工业结构继续优 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 2003年工业行业将根据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的要求,大力推进 企业技术进步,继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进企业改革和体制 创新,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结构 调整步伐。预计工交系统各个行业总体会延续2002年的发展格局,保持 快速平稳发展。其中,汽车行业生产和销售有可能继续高速增长;以高 新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医药增速有望保持;能源及化工行业保持平稳发 展;轻工纺织出口拉动,发展前景广阔;冶金、建材稳定运行,增幅回 落。 2002年工业经济运行中钢材、水泥等重要产品产量和增速都创出了 历史新高。钢产量超过1.8亿吨,水泥产量超过7亿吨,增长幅度分别为 22%和13%,实现利润分别增长30%和60%,总体运行状况尚属正常。 2003年则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结构问题。在钢材增量中,优质型材、 钢带、中厚板、薄板增长17%以上,但增量最大的还是建筑用小型材和 线材,其增量占钢材增量50%;在水泥增量中,以新型干法为主体的大 中型企业增长10.5%,而以立窑为主体的小企业增长高达16.5%,反映 出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结构矛盾增大,这将对价格回升和进一步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带来压力。二是市场问题。与建材关联度最大的建筑业 特别是房地产业近几年连续高速增长,2000年全国房地产投资额4984亿 元,增长幅度21.5%;2001年6344亿元,增长幅度27.3%;2002年1~ 11月6288亿元,增幅28.2%。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为钢材、水泥等产品 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拉动这两个行业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健康稳定增长势头,但部分 地区确实存在投资增幅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空置面积增多的现象。这 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将采取措施,加强调控,抑制结构 不合理和投资过快增长。这将对钢材、水泥、玻璃以至整个建材行业产 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归根结底,如果结构调整不好,落后生产能力不被 淘汰和抑制,量增加的越多,就将给调整带来更大的压力,经济运行的 质量也将无从保证。 2003年工业行业经济运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的 动态分析和监测调控。继续做好宏观经济运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 重点产品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指导产销更好衔接,逐 步建立完善的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机制。加强经济运行中重大问题 的跟踪研究,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协 调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和总量平衡工作,防止大起大落, 实现稳步增长。 三是充分发挥信息导向和产业政策与规划的指导作用。通过信息发 布会、网站、公告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经济运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 市场供需状况及投资情况的信息。开展“十五”规划中期评估和“十一 五”规划的前期工作,根据形势变化,完善产业政策,对部分行业的发 展目标作出适时调整,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避免无效投资和盲目重复建 设。 四是继续做好进口调控和反倾销工作。进一步完善进口调控手段, 严格监控重要敏感产品的进口。对仍然实行配额和关税配额管理的产品 及实行自动登记的产品,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掌握好进口节奏,将总量 控制在合理水平上。 五是进一步做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继续依法关闭破坏资源、 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防止死灰复燃。对已颁布的淘 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法规规章,要加大行政监督力度,保证 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