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析检测科技与仪器何去何从

1246

1970-01-01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号:CYYJ00101

篇名:我国分析检测科技与仪器何去何从

作者: 范世福

关键词: 分析检测

机构: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

原文: 编者按匹兹堡会议及展览是全球瞩目的国际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学 术会暨展会之一,已有几十年历史。2002年第53届会议虽然已经结束, 但大会和展览留给人们的印象与思考却远远没有终结。本文作者对照由 匹兹堡会议看到的世界分析检测科技与仪器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找出 此领域我国存在的差距,并就我国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事业发展的战略 和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但对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提出更新颖、 更快速、更灵敏、更方便、更综合的要求,而且也为新颖分析检测科技 和仪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软硬件基础。匹兹堡会议告诉我们: 世界科技的发展,可促进全球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事业的快速发展;反 过来,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的发展,保障和促进了现代科技和社会的持 续发展;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和大力推进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事业的发展, 才有可能发展现代科技事业,才有可能促进社会现代化进展,国家的安 全、繁荣和人民的健康、生息才有保障。   我国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发展战略问题我国科技基础和产业实力与 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发展现代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事业究竟应采取什么 战略,才能既符合国情,又能尽快与国际接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笔者认为,应从国情出发,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不 能盲目照搬外国发展模式,别人发展什么,我们也搞什么;也不能从短 期利益出发,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所谓“有所为”,是要在研究论证 基础上,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我国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民 生活最急迫需求,而以我们目前的基础和实力可以成功的一些科技或仪 器项目;“有所不为”,就是暂时或较长时期不追求面面俱到,不为片 面或眼前的名利诱惑,不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如“撒芝麻”一样 放到不是目前国情所急迫需求的或难以成功的项目上去。   应鼓励自主创新,不再走模仿甚至复制抄袭的老路。应该在政策上、 资金上扶植创新,更加实实在在地搞好已有的“科技产业园”、“科技 孵化基地”。应解放思想,想外国人所不敢想,技术上走跳跃式发展的 道路。如北大方正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就是不走外国人 的老路,跳跃式地一步跨入世界领先水平。   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美国ThermoElectronic集团的并购式发展战 略引人注目,有其明显优势。我国分析仪器产业存在的问题是地域分散, 规模小,经营单枪匹马,难以与跨国集团抗衡。仅从生产光谱仪器企业 看,分散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等地,这家企业设计、生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那家企业也生产同档、同类仪器;这家企业搞电路、 软件,那家也搞电路、软件。企业分散、独立,各自为政,没有规模效 益,没有集约机制。观看本次展览后,不少专家再次呼吁,要分工合作,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不能再这样苦苦挣扎,各自为战。一个事实 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瑞士一家手表防震器专业厂,只有几十个人, 产品不但供应全球,而且能闻名全球!   我国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发展重点面对门类庞杂、品种繁多,几乎 所有领域都离不开的现代化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我国在近期或中期内 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如何集中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取得突破?世界 各国众多的大型、跨国分析仪器企业也是非常注意选定各自的发展重点, 并形成了全球化分工态势。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竞争和蓬勃发展 的态势,这是好事。但随着也出现了各自为政、同行为冤家、互不通气 甚至恶性竞争等弊病,这是对我国分析检测科技和产业总体发展不利的。   我国科学仪器科技和产业“十五”发展重点,确定了研究开发色谱 仪和专用部件(高效液相色谱仪、专用泵、检测器等)、光谱分析仪器 (全谱仪、光谱成像系统、X-射线仪)、核磁共振仪、电化学分析仪 器(新型电化学传感器、智能化电化学检测器、联用技术)、科学仪器 通用软件平台(平台技术、通信协议、系统界面、近红外光谱数据库)、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和系统(样品处理、专用试剂盒、信息管理系统)等 6个重点项目。   应该强调,科技和产业发展重点的确定是为了保证集中力量尽快解 决最重要、最急需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暂时没有列入重点的项目不重要 或不屑顾及。我们应随时跟踪、关注全球的发展动态,随时调整发展重 点。   我国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成果产业化问题我国有一支相当庞大的从 事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事业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队伍,每年都有不少新 技术、新方法以及仪器样机成果。但是,多年来我国科技界普遍存在成 果多、产品少的问题,在分析检测科技和产业界也十分突出。   国内分析检测科技和仪器成果难以形成产业化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体制问题,也有政策导向问题。例如研究所、大学里的科技人员受 到报成果、发表论文、缺少经费的限制,因而难以下功夫解决产业化问 题;企业界又受产值、经济效益限制,不可能下大本钱培植科研开发( 尤其难以给研究所、大学投放风险性资金)。在管理体制上“条条”的 影响尚存,也是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尚存的障碍。   国家科技部关于科学仪器“十五”攻关项目中,提出了明确的产业 化要求,每个课题必须有企业参加甚至当负责单位,明确了产业化目标, 并要求在整体上“十五”期间国产分析仪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必须达到 35%,培育2~4个产值上亿元的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的奋斗方向,这是 我国首次明确重视产业化问题的尝试。   国际合作问题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全球化形势,我国加入WTO,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明智之举。匹兹堡会议和展览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对我们十分有利。除此以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国际科技 和人才交流(包括请进来和派出去)也是很重要的。   但在国际合作问题上,我们不能盲目,而应清醒、主动地选择有利 于我们的项目和合作方式。当前国际跨国公司趁中国加入WTO时机,大 肆进入中国,以并购、参股等形式,企图“吃掉”或控制我国企业,我 们应该妥善应对。几年前,“上海惠普”的情况不能再重现了。

出处: 中国化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章评论(0)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