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国产化之路

1162

1970-01-01

编号:CYYJ00030

篇名:中国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国产化之路

原文: 行业专家认为,未来10年内,动力电池将是锂电、镍电、铅酸三分天下,同时也是新的电池如燃料电池进入实用化的年代,这样,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在未来10年内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型产业。中国能否在这一世界新型产业大蛋糕中切出较大的一块,关系到我国动力电池材料能否实现国产化,关系能否支撑起我国动力电池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借助于实施国家计委“动力电池储能材料”项目,深圳中金高能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为我国镍动力电池材料完全实现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了中国企业比亚迪、三捷等世界知名镍电池企业对关键材料的需求,打破了国外厂商统治世界镍电池关键材料市场的局面,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白手起家 1998年,广远新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当时连创始人徐开华博士在内,只有3个人,另外两个人都是他的朋友,注册资金也只有10万元人民币,可谓是白手起家。当时他们主要进行动力电池负极板材料的初期开发。谈起这一点,身为老总的徐开华博士坦言,“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公司的将来会怎样,仅凭着对动力电池储能材料这一新兴行业巨大发展前景的信心,就干了起来。” 他说,“当时深圳的新材料行业还不成规模,但这正意味着它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我国存在着发展动力电池储能材料明显的原材料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动力电池的主要代表镍氢电池、镍锌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料是镍、稀土和锌,而我国不仅是世界稀土大国,而且是世界锌、镍等有色金属之乡。” 中金岭南进入 我们知道,一项技术走向产业化要经过三个阶段:试验技术、中试转化和规模生产。徐博士他们在研究进入中试转化阶段之后,就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这个时候的他们,迫切需要大规模外来资金的注入。与中金岭南的谈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其实,与中金岭南的谈判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开始的三个月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原因很简单,中金岭南的决策者显然还没有做好接受这个民营企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徐开华博士和他的公司还没有足够的信心。 第二届高交会上,由于生产电池材料的技术和工艺十分先进并具有独占性,广远新实业受到六家投资商,包括海南泰和集团公司、广州中科信投资公司等的追捧。 这成为中金岭南和广远新实业谈判的催化剂。第二届高交会后,中金岭南很快和广远新实业达成投资协议。这次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660万元,总资产达8500万元。之后,公司更名为中金高能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利用雄厚的资金支持,中金高能人迅速建立了高标准大规模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配备了近20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成功实现科研与生产双轨驱动。 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助飞产业化步伐 中金岭南进入后,中金高能的决策层开始意识到,仅仅有资金的支撑还不足以撑起公司发展的大旗。要想使公司有质的飞跃,还要有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经过细致而周密的思考后,公司决定向国家计委申报“动力电池材料储能项目”,作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不到一年,中金高能“动力电池储能材料”项目申请得到到国家计委批准。 项目批准后,中金公司的研发得到迅猛的发展,很快他们拥有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10项专利,不但解决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而且还成功地开发出了两大低成本电池材料系列产品——极板材料和正极材料,使公司在产业化进程中又一次抓住了先机。 在极板材料方面,他们年产2000吨的生产线已建成,是国内规模最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镍电池负极板材料和锂电池极板材料,其镍电池负极板材料在国内独家拥有知识产权。2000年进入市场,取代进口,实现圆柱形镍氢、镍镉电池负极板材料的国产化。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可以说是无与匹敌。 第二类产品球形亚镍、镍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也已经建成年产3000吨生产线,是国内规模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球镍生产线。2001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用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评估专家组余成洲教授的话说就是,这是我国目前生产设备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最环保的球形亚镍生产线。 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据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王敏女士介绍,他们现在担心的不是销售,而是生产能力,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实现了零库存,达到一种供不应求的销售状态。用公司总经理胡建军的话说就是,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用技术引导市场的销售策略及服务。据他们预测,2002年实产会达到7500万元;到2003年会达到15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以上。他们生产的规模将快速扩大。 可以这样说,在国家计委“动力电池储能材料”项目投产之前,镍电池双极板材料之一的发泡镍,成本奇高(100元/M2),镍电池正极材料则主要依赖进口,因而,导致我国镍电池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不具备与国外同类厂家进行成本竞争的条件。“动力电池储能材料”项目投产以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镍电池极板材料和正极材料等两大关键材料的快速发展,为比亚迪、三捷等一批世界知名镍电池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材料保证,打破了国外厂商统治世界镍电池市场的局面,降低我国镍电池成本达10%以上,为国内厂商节省采购成本达5000万元以上,节约外汇达1000万美元以上。使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章评论(0)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