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8
1970-01-01
编号:CYYJ00023
篇名:中国橡胶工业运行状况及发展 (2)
原文: 二、对2002年橡胶工业发展的预测 就目前情况看全国各类橡胶加工企业有四千多家,据不完全统计仅轮胎企业就有300多家,总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高新技术产品不足,要想实现橡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任重道远。今年行业仍将继续做好调控总量的工作,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带动、发展传统产业。 轮胎作为橡胶工业的主要产品,也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根据近几年轮胎工业的发展和"十五"计划的要求,考虑到汽车工业的增长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轮胎的总产量应在1.2亿条左右。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全钢载重子午胎,半钢轻卡子午胎和高档半钢轿车子午胎在轮胎总量中的比重将增长,斜交胎产量将呈继续下降的趋势。银川3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投产,华青项目改造速度加快,国家已经批准的青岛、河南等子午胎技改工程正加紧实施,山东三角集团、成山集团技改项目也正在审批中。从近期的信息显示,外国资本投资中国橡胶工业的规模、力度空前,上轮米其林合资,锦湖和韩泰取得“二期”开工证,佳通收购开元(全钢)和重庆,固特异5年内增资1.2亿美元,正新"二期"待批,杭橡和横滨合资,普利司通扩建工程已在天津动工,住友在常熟独资建厂,预示着子午胎在今后几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预计2002年我国轮胎的子午化率将突破4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用革市场,近三年每年产量都在300万辆左右,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轮胎市场。 已经出台的“汽车工业十五”计划中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到2005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将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25%,这就为橡.胶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除轮胎外,对车用V带,各类胶管、密封制品、减振制品,粘合剂等的需求均会增长,对制品业来讲关键是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如汽车V带向聚醋线绳化的切割式V带方向发展。另外就是提高企业的开发能力,-做到进度上与整车同步开发。同时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此外,铁路、建筑、冶金业、医药行业等近年来对橡胶制品的需求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胶鞋是橡胶工业的另一主要产品,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的余地和范围扩大,胶鞋的消费量持续下降,反映在产量上2000年比1999年下降1.1%,2001年比2000年同期仅增0.5%。在生产量徘徊的同时,销售额则稳步提高,说明胶鞋的档次在提高,花色品种在增多。作为同轮胎并列为橡胶业两大出口产品,出口的好坏从一定意义上讲直接关系到胶鞋行业的效益,如出口形势依旧,预计今年产量只会维持在去年的水平,即8.5亿双左右。 力车胎行业尽管国内城市摩托车市场消费环境恶化,但摩托车胎的产量仍将继续增长,依据是:摩托车的社会保有量在继续增长,其生产量和消费量也在增加,2001年全国摩托车产量1236.7万辆,比2000年增长7.19%,销售量1213万辆,同比增长5.76%,摩托车胎出口470万条,比2000年增长16.17%,据此预计2002年我国摩托车胎产量为4500万条左右。自行车胎会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但产品规格和品种将明显增多,以适应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手推车胎的产量继续走低,但降幅不应超过10%。 橡胶用补强填充剂炭黑,由于受去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加之产量过剩和国外产品的冲击,行业效益不佳。2002年的炭黑总产量肯定突破70万吨(包括白炭黑)。青州年产2万吨新工艺软质炭黑,炭黑院自主开发的低滞后子午胎专用炭黑和塑料制品专用炭黑将尽早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效益,希望明年以此能改善炭黑行业产品结构,控制目前严重的生产过剩局面,进而改善行业不佳的经济效益。 原材料,天然胶国内供应量稳步增长,但满足不了需要,国外资源丰富,价格上已经形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制约。中国入世后,政府承诺几年内取消进口配额。2002年国家下达进口配额59万吨,配额内关税调整为20%,所以天然胶的价格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价格。据报道,世界三大橡胶生产国一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年初同意,对橡胶生产和出口数量实行管制,以挽救多年来持续低迷的橡胶价格,并从2002年1月起,三国将各减产4%,同时各减少出口10%,即从2002年起减产15.5万吨,2003年起减产20万吨。从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情况预计,2002年天然胶的表观消费量为110-120万吨。合成胶市场囡内外市场资源均丰富,丁苯胶、顺丁胶国内基本能满足需要,其它胶种和一些牌号则明显不足,如丁基胶2001年进口增力口21.46%,丁睛胶进口增加33.21%。 我国已经是橡胶工业的大国,但不是橡胶工业强国。我国橡胶工业应该抓住1加入世贸的时机,根据世界橡胶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调整企业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用高薪技术改造橡胶工业,将我国真正建成世界橡胶工业的强国。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