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生产工艺对环境破坏程度对比

3195

2012-05-21

来源:中国经营报

我国离子型稀土矿的生产开发,先后经历了三种根本不同的工艺技术,即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工艺,对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差别显著不同。

    问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稀土生产过程简述为“表土剥离—矿体开采—入池浸矿—回收浸液—尾矿排弃”。该工艺俗称“搬山运动”。因工艺操作简便,当时得到大范围的运用。

    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主要造成两方面的破坏,一是对地表植被的直接破坏。开采后的山头,植被和有效土层基本全部剥离,基岩裸露,植被荡然无存,自然恢复极其困难,容易造成矿区水土流失从而荒漠化。二是开采中产生的大量尾砂,大量占压土地对堆置场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堆浸工艺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其生产过程与池浸工艺基本相似,“表土剥离—矿体开采—筑坝堆浸—回收浸液”循环反复。该工艺因普遍采用大型机械采挖、装运,因而其生产规模较池浸要大。堆浸工艺对地表植被的直接破坏与池浸工艺一样,所占的堆场,仍然要占用大面积场地。

    原地浸矿工艺是“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成果,在不破坏矿体地表植被,不剥离表土开挖矿石的情况下,利用一系列浅井(浅槽)注液,浸矿液从天然埋藏条件下的非均质矿体中有选择性地溶解或交换并回收其中有用成分。其生产过程原则流程为:“原地打井—注液渗透—母液回收”。与池浸、堆浸工艺相比,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章评论(0)
Copyright©2002-2024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