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氧化损伤作用

590

2015-04-22

编号:YYHY00232

篇名: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氧化损伤作用

作者: 李艳博; 周维; 于永波; 段军超; 郭彩霞; 孙志伟;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细胞毒性; 氧化损伤; 活性氧; 血管内皮细胞;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摘要: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粒径约60nm的纳米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mg·L-1),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mRNA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降低,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作用时间为12h时,仅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当作用时间延长至24h,25.0~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同一浓度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也呈现下降趋势,呈时间效应关系。LDH和FCM检测,与对照组比较,除12.5mg·L-1组外,其余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和细胞内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100.0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内Nrf2、HO-1、SOD2和GCL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降低细胞活力、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诱导ROS生成和转录调控氧化还原因子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氧化损伤是纳米SiO2颗粒发挥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章评论(0)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