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 中国建材转型提速

1955

1970-01-01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编号:JCHY00012

篇名:推进绿色 中国建材转型提速

作者: 张迎增

关键词: 绿色 建材

原文: “本次展览的1000多个展位早已被预定一空。”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材展览会”组委会负责人生美心女士这样告诉记者展览的组织情况,而超过20%的外商参展,更是让她底气十足。 我们丝毫不怀疑奥运巨大商机的诱惑力,然而建材企业踊跃参展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是世界范围内建材工业向绿色建材的工业转型。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先生则更明确的表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已成为全球各产业行动纲领和消费潮流。” 转型绿色 据测算,目前我国建材工业每年耗用原料50亿吨以上,消耗能源达2.3亿多吨标煤,约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15.8%;排出废气1.096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355亿吨;水泥、石灰与传统墙体材料等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6.6亿吨,占全国工业排放二氧化碳量的40%左右。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要排放一吨二氧化碳、0.74千克二氧化硫,130千克粉尘,每生产一吨石灰要排放1.18吨二氧化碳。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隐藏的事实就是,我国建材工业发展走的是一条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道路。其实就总体而言,我国建材工业确实比较落后,概括的说,可以总结为“大而不强”。“大”主要指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数量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建材大国,水泥、玻璃、陶瓷等产量世界第一;而“不强”,据国家建材局有关人士介绍,不强主要表现为“一高五低”。“一高”是指能源消耗高,以水泥为例,日本每生产1公斤水泥熟料能耗是2888千焦,而我国高达3555千焦。“五低”具体指:1、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日本水泥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年达1.3万吨,而我国平均只有290吨;2、生产集中度低,世界前十位的水泥公司年产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而我国最大的仅500至600万吨;3、科技含量低,众多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4、市场应变能力低;5、经济效益低,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1-8月27户建材行业国家重点企业实现利润5.6亿元,下降16.2%,降幅比1-7月扩大1.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1户,同比增加3户。亏损企业亏损额3.4亿元,同比上升1倍。 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建材行业总量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工作中指出,建材行业总量控制,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按照市场需求搞好总量调控、淘汰落后、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其实这个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我国建材行业转型的过程。而转型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绿色建材。 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有如下五个典型的基本特征:1.低消耗。其生产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而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2.低能耗。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3.无污染。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4.多功能。产品的设计及质量内涵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5.可循环利用。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只是一个开始 环境质量的研究表明,人们长期接触甲醛会引起头疼、眼睛和皮肤发干、眼鼻发炎;长期在超量氡辐射下,会导致呼吸道炎、白血病、肺癌等;而石棉是国际公认的环境致癌物。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些建筑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包括:甲醛、人造矿物纤维、氧气、石棉、氧化氮及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因此随着人们“健康建筑”意识的加强,开发和使用无公害、健康型绿色装饰建材已成当务之急。业内专家指出,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建材达到“绿色”标准的均超过90%,而在我国还不到5%,尚处于萌芽状态。 应该说,我国的环境标志早在1993年10月就已经公布。1994年,国家环保局根据环境保护要求,首先在6类18种产品中实行环境标志。而作为环境标志认证单位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也于同年5月17日在北京成立。 当时,水性涂料成为我国建材工业第一批实行环境标志的产品。在中国《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中,对水性涂料(GJBZ00494)的技术要点做了如下规定:(1)产品性能指标、安全指标应符合各自产品标准要求;(2)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类碳氢化合物;(3)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使用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着色。而苏州新型建筑涂料厂的沧浪牌丙烯酸酯合成树脂乳胶涂料和洛阳市防水涂料厂的大禹牌DC-818水性多彩涂料则在1995年5月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环境标志产品。 1996年11月上海市建委经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下达了“上海市健康型建筑涂料标准的研究”课题,并于1997年10月通过了标准审定,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健康型建筑内墙涂料的指标。 北新绿色风暴 日前,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主产品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至此,北新建材成为我国首家既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又通过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走上了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的双绿色道路。这得益于其主导的绿色风暴。 北新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芦金山对绿色风暴做出的解释是“科技转型、业态升级”,具体说就是“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由新型建材转向绿色建材”。而且他还向记者详细解释了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的绿色建材三要素概念。所谓的绿色建材三要素是指公司在原料应用上尽量选用工业和生活废弃料,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北京市关于污染物排放的各项标准。同时北新建材利用现有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工业污水1500吨,通过回收使用所有工业下脚料实现废料零排放;在产品应用方面,北新建材生产的龙牌产品除具有新型建材环保、节能等性能外,还特别注重生态效应,并相继开发了自清洁型纳米涂料、莲花效应型涂料、能够吸收分解甲醛并释放负氧离子的纳米洁净功能矿棉吸声板、吸声率高达98%的静音矿棉吸声板、具有呼吸功能的石膏板等新型绿色环保建材产品。 公司提出的“北新绿色风暴”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以电厂烟气脱硫石膏为原料,建造5条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石膏板生产线;以电厂粉煤灰为原料,建造10条年产10万立方米粉煤灰砖的生产线和10条年产100万平方米的金邦板生产线;以稻草和麦秸为原料,建设50条年产50万平方米的金禾板生产线。 利好推进 在2001年6月29日国家经贸委公布的建材工业“十五”规划显示,今后五年,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业。规划说,中国政府将全面推进建材业清洁生产,实现环保达标。到2005年,主要建材产品的平均能耗将降低20%。因生产工序采用优质能源,全行业年节能将达1900万吨标准煤,粉尘排放量将减少210万吨。发展首先从规范建材市场开始。今年7月1日国家开始正式实施建材十项强制性标准,使取得绿色建材认证成为建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 而另一个大的利好是,2008年北京奥运将带动建材行业巨大投入:900亿元人民币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总投资额达140多亿美元的北京奥运会场馆和设施;借助29项大型奥运设施的建设,彻底改善北京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条件,5年内将完成城区现有900多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任务,人均住房面积将提高到18平方米。“绿色奥运”的实施必然会推动绿色建材的快速发展。27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材展览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为2008年绿色奥运推荐优秀绿色建材。 从更大的宏观意义上讲,国家从2000年开始逐步在西部地区开工“十大工程”:西安至南京铁路西安至合肥段,重庆至怀化铁路(渝怀线),西部公路建设,西部地区机场建设,重庆市高架轻轨交通(较场口-新山村线路一期工程),柴达木盆地-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四川紫坪铺和宁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电南送”等工程也于2001年开工,这些工程都将耗用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另外我国房地产开发强劲,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均出现快速增长。据一般规律,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比重始终在60%以上,而其中又有30~40%左右将用于购买建筑材料,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帮助建材企业达到并通过环境体系、环境标志认证,向广大消费者推荐、展示绿色建材产品,推动绿色环保建材的全面开展,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等单位联合组建的国家环保总局绿色建材服务中心于2001年正式成立。中心专业从事绿色建材研究、宣传、推广工作,对建材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帮助企业达到并通过环境体系、环境标志认证,向广大消费者推荐、展示绿色建材产品,推动绿色环保建材的全面开展。

出处: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章评论(0)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