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4
1970-01-01
编号:YYHY00013
篇名:入世与中医药发展
作者: 可士
关键词: 入世 中医药 发展
原文: 随着中国加入WTO,距2003年1月1日开放医药分销市场只有200多天。面对未来,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医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上将怎样发挥作用?中医药将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业内、业外,许多人们在关注着,期待着…… 民族与世界互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基本定义:凡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科学称之为医学;凡能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之为药物。就人类世界的范围而言,应当说站在通行道上的是以西方国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西医以及匹配的化学药物,我们不妨可以将此看作是世界的;而同时作为以传统医学指导建立起来的民族医药也是世界医药宝库和文明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整体观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为理论体系的中医和与之匹配的天然动植物加工制成的中药。对此应看作是民族的,西方人往往把她称之为神奇的东方医学。 从生命医学的角度讲:无论是中医、西医都只是从不同的机理认识、诊断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在当今医学技术发展中,中西医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又在很多疾病诊治上有所共识。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就国内而言,中西医应当说既各有所长,又可做到互补,特别是在诊治肿瘤、结核、糖尿病、肝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结合空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西医救急,中医救缓,这其实不无道理。就国际而言,近半西方国家也大大加强了对中医的了解和研究。 从药学药理的角度讲: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的化学制剂药品与依托传统加工技术开发利用的天然动植物药品同样也是各有所长,可以互补。特别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回归大自然热潮中,中药的应用潜力巨大是人所共知的。 继承与创新互动 从目前中医药的现状或是从未来发展的要求上,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这两个层面都亟待下功夫、花力量而加快推进。 一是在结构现状上: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现有卫生结构33万个,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万人,但其中中医院,中医药专业人员比重都有待提高。一方面表现在名老中医和中医药专家在减少,另一方面后备人员、科研费用也明显不足。 二是在医药现状上:中医学作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基础体系,经过数千年完善提高,当前应当说首先是继承好,只有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实践把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才能实现创新;同时要努力借鉴现代医学成果、借鉴西医的诊疗数据,丰富和创新本身的领域。 三是在市场现状上: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国际老龄化社会的必然到来,健康消费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社会消费市场上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现实。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2000年药品市场销售约为3500亿美元,今年预计达4000亿美元,2005年预计可达5000亿美元,年均增幅可达8%以上。而从我国市场消费状况看,2000年以来医药消费增幅一般保持在15%左右,大大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在不久前结束的九届人大会议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首次提出健康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医疗费用占GDP比率看,美国医疗费用达11000亿美元以上,占GDP13%以上,而我国现为260亿美元,占GDP2%左右,可见其药品市场的发展潜力。 国内与国际互动 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设立了中医、针灸医疗机构,全球采用中医、针灸治病或辅助治疗的人数已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约有数百家制药公司和数百个研究单位在从事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上市新药中约有1/4或更多来源于天然药物,尤其在用于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艾滋病、神经和精神系统等方面更是如此。 世界上可开发利用的动植物类药材近万种,而实际上运用的也只有上千种,我国目前出口的上百种,而进口的也有50种以上,就药材而言,我国出口量大约只占整个医药市场的10%左右,中成药的出口量则更少。 医药市场上中医药市场大致可分为日韩市场、东南亚市场、港澳台市场、欧美华裔社区市场和西方草药市场。总体上看,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潜力很大,而值得注意并认真加以重视的是日本、韩国的汉方药、欧美等国天然药物的竞争和影响。 癌症、结核病、艾滋病这三大疾病课题留给了本世纪,破解这三大课题中医药研究将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我国不仅有此三大疾病,而且高血压、糖尿病、肝病及精神系统疾病等现代疾病的防治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生命科学、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健康消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都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广阔发展领域。 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发展和新要求,通过加入WTO这一全球化平台,对于中医药走向世界,扩大中医药与国际医药科学的整体发展交流合作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