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争暴露中国纳米业“痼疾”

1041

1970-01-01

编号:CYYJ00034

篇名:标准之争暴露中国纳米业“痼疾”

原文: 纳米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目前在国际纳米科研界中发表论文数量名列第三(2001年数据),在纳米材料制备和合成方法等领域也领先于世界水平,很显然,这样的实力使得中国人有机会在高达15000亿美元规模(2010年)的全球市场中争得“话语权”。 更多的中国人渴望“赢”得这场久违的胜利。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最不愿看到类似于其他领域(电信GSM、CDMA)的“悲剧”再次重演。他说,一旦其它国家的“纳米标准”抢先问世,它将极有可能上升为国际标准。届时,中国纳米产业界又将陷入“在别人划定的圈子中跳舞”的尴尬。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输掉了纳米,就输掉了未来。作为纳米科研的“龙头老大”,美国早就授权美国标准研究院展开对纳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最近一两年,研究费用迅猛增长,且已取得较大进展,在纳米标准的制定上已有领跑之势。日本则由通产省、文部科学省牵头,由各行业协会具体负责,制定纳米科研和产业的各项标准,至于欧盟各国,由于纳米基础科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制定标准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纳米启动 来自政府层面的“解决之道”增加了“标准之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早在去年7月举办的“2001国际纳米材料高层论坛”上,政府的力量就得以彰显。其时,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负责人马燕合就曾透露“口风”,由科技部主持起草的《中国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已经清晰地勾勒出我国纳米行业未来发展的框架性思路,即根据我国国情,国家采取正确引导,以企业为主,全方位部署,多元化发展,实现我国纳米技术产业由跟踪到跨越的发展战略,五年之内使我国纳米材料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水平。 《纲要》指出,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将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切入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科技含量,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GDP的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瞄准高新技术,力求创新,特别应重视纳米材料在环境、能源、医药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培育纳米材料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链。 五年之内使我国纳米材料总体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中国纳米战略的推进又来源于四个层面的强有力支撑。一、涉及纳米材料前瞻性领域,要掌握关键技术,有重大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二、解决基础与产业化的瓶颈与应用问题,为国家高技术提供支撑,提供关键材料新的生长点。三、建立纳米材料生产基地、研究中心,建立初步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注重人才培养,启动千人纳米人才计划。涉及纳米信息领域、生命应用、能源环境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检测与表现方法六个方面。应用涉及建材、轻工和纺织等领域。另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其实,《纲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纳米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痼疾”。我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科研缺乏重点,信息沟通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和产权意识薄弱,行业标准缺乏;我国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纳米技术项目研发时间仅有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多有重复;纳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率较低,不足20%;由于纳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精神和科技道德,只做了很少的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纳米概念,拿一些低水平的“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 “美菱神话” “美菱”的成功故事令人心动,“美菱”在纳米方面的所作所为更令人“赞许”,简直是“小鸡快跑”。1999年4月,美菱电器与安徽大学合作开发纳米多功能塑料。2000年4月,美菱纳米多功能塑料通过国家鉴定,填补国内空白。2000年12月,美菱电器与中科院固体所成立美菱纳米家电研究中心。2000年12月,美菱纳米项目获1.96亿元国债专项基金支持,国内独此一家。2001年2月,美菱纳米材料冰箱借成熟的纳米材料技术新鲜出炉。2001年3月,在中科协主办的“纳米技术产业化研讨会”上,美菱纳米材料冰箱深得专家好评。与此同时,从全国各地市场传来消息,美菱纳米材料冰箱日销售突破2000台。 美菱此举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作为一只超级主力正大肆吸筹的低价潜力黑马股,因其大举介入纳米行业而且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市场分析人士把产生这种状况的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首先,该股是纳米板块中最具投资价值的黑马。纳米是继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之后第四个对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去年底公司与国内纳米技术研究的最权威机构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了美菱纳米家电研究中心,旨在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在家用电器上的应用研究,通过与国内最高级别的纳米研究中心合作,公司已抢占到纳米技术的制高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该股属纳米龙头。 其次,公司发展纳米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其纳米保鲜板材技改工程被正式列入2000年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获得总投资2亿元的国债专项资金贴息,是纳米项目获得此项资金支持的在国内家电企业惟一一家。此项技改项目完成后,美菱技术创新实力特别是纳米产品的研发实力将大大增强,这将为大大提高美菱电器的高科技含量,使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后市有望成为纳米产业黑马。 第三,公司业绩增长方面潜力巨大。美菱公司运用纳米技术生产的美菱纳米材料冰箱已经面世,而且销势非常好,仅一个销售点日销售量达56台,可见,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美菱的业绩大幅增长。 再者,因上海正筹建纳米产业园,纳米板块将发动一波爆发性行情,该股将成为继氯碱化工后又一个纳米黑马。盘口显示,近期该股一举放量突破平台阻力位,暗示该股已进入加速上扬阶段。该股向上突破后空间巨大,投资者可现价介入,持股待涨。 那么,纳米家电是否名副其实呢?专家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揭开了“纳米”的神秘面纱。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市场上所谓纳米家电的叫法很不准确。“纳米洗衣机”只能说是添加了纳米材料的洗衣机。所谓“纳米冰箱”,也只不过是添加了氧化钛的纳米无机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菌性能。北京大学教授薛协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真正的纳米家电产品也有,但目前都只限于实验室阶段。”中科院化学所研制的“纳米布”不粘水不粘油,也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而真正的纳米家电问世还要等十年。 事实上,当我们仔细盘点中国纳米行业的全部“家底”后,就会发现它们包括98家纳米研发机构、323家纳米企业、50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目前全国有纳米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心,辐射四周的格局。在纳米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果较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00篇,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31篇。到今年5月底,我国已有4500余名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非常过硬———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硕士、中级职称的约占40%。 然而,这样的结构布局难掩脆弱。中科院副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白春礼指出,我国开始研发纳米技术在时间上几乎与国外同步,但目前科技研究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微弱优势,例如纳米材料。我国纳米材料研究已具有很好的基础,政府对纳米材料基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我国纳米的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美菱神话”的背后仍然是借助新闻媒体力量造势。专家断言,真正的纳米技术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一是纳米尺寸,约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二是改变原子的排列结构,按照人的意图进行排列,使之具有新的物理特性,材料的密度、强度、硬度都发生变化。专家进一步指出,“伪纳米”产品一般来说都沾了第一条的边,但是它的纳米尺寸并没有表现出自然界里所没有的新物性。据统计,国内已有数百家企业向纳米产业进军,家电行业的反应尤为迅速。更多业内人士认为,有些上市公司,一方面用纳米来给企业装门面,另一方面也用纳米圈钱。采访中,相关人士透露,当初宣布欲介入纳米科技的34家上市公司,虽然只有5家公司真正进行了投资,但是这34家上市公司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股价波动值却达到50%以上。 四种投资模式 巨大利润使得更多上市公司跃跃欲试。从最新统计情况来看,进军纳米产业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别主要集中在信息、家电等行业。比如说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生物化工。事实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两市上市公司中,更多的企业仅仅是做一个概念,真正实实在在投入巨额资金并深入挖掘和开拓的少之又少。通过仔细研究这些上市公司,新动力工作室首席顾问潘福祥发现,投资数额相对较大一点的企业有威孚高科承诺投资3000万来做纳米行业的技术开发,武汉塑料公告表示要投放1769万,东方科技是700万,小鸭电器则不超过500万。这些公司的数量要大一些,其它公司的实质性投资则比较少。 上市公司涉足纳米业“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说,“雷声大”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欧美企业来看,纳米确实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热潮,它类似于网络热、基因热,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纳米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愿意在自己投资的高科技领域能够占比较大的地位,所以纷纷倾注比较大的力量。其次,也不能排除我们国家要设立二板市场、创业板的消息也刺激了很多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希望未来能够把一部分业务分开上市。最终的结果却是,许多企业切入这个行业以后,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产业化障碍让纳米企业踯躅不前。“再好的技术,不具备产业化的基础,这个技术是很难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显而易见的“道理”要跨越三个似乎难以跨越的门槛:第一、首先它要在工厂能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第二、它整体的性能比较稳定,可持续使用;第三、价格要适中,能够替代其它的一些产品。而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纳米技术是很有限的,包括欧美、包括中国。比如纳米的一些粉体材料和纳米的一些磁性业材料,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但其它相当多的产业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非常巨大,而投完以后产业化不一定能成功,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见到这种情况知难而退,或者说把他的投资限制在一个投石问路的基础上。 显然,企业在纳米投资方面的种种路径都表明,这一块市场仅仅处于企业的战略考虑或者沦为“圈钱”的工具。在潘福祥看来,目前上市公司进入该领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类、上市公司自己寻找一些纳米技术研究所,组建研究所做一些小量的投资来投石问路,目的是在这些行业中积累一些技术准备。这样的投资往往数额比较少,一般都在500万以下。第二类则被称作实验性投资,也就是说一些上市公司发现了一些好的纳米技术或产业。这样去投资这个公司或者说上市公司和拥有这项技术的企业共同合资来组建一个公司,希望这个公司未来能够独立上市,能上创业板,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好的投资收益。第三种是直接投资模式,它主要介乎于传统模式或明显行业。比如说家电类的一些行业,他希望自己投资纳米能够在自己传统的产业上改造,比如青岛海尔、小鸭电器、美菱冰箱,这些产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竞争,另外是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业去搞一些纳米的工业园区或基地,既盘活了资产,又可以进入纳米的基地发展。第四种模式则被称为孵化嫁接模式,一般来说也就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一些集团公司自己投资一些纳米技术的产品项目,希望把它培育、孵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它移植到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既获取纳米投资的技术,又降低成本。 真正意义上的纳米产业在国内还远未形成。正确途径则是企业进入纳米产业必须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整体进程相结合。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尤政指出,从事纳米技术研究,进而形成企业核心力只能走两条路。第一条是挖掘纳米技术的潜力,通过对纳米材料的投入发现一些新的纳米材料,用纳米材料做一些新的功能器件,而不是简单的尺寸上的混合,是新效益、新功能的一些发现。第二是可能会改变人们生活比较多的,就是纳米技术,比如说纳米膜、纳米材料和现在的IC技术相结合,进而造出很多微型化、更精密化、微型化传感器、执行器或者一些自动化的设备,更可能进入家庭,形成近期纳米产业的一些支柱。 第一桶金 在这个意义上,已经巨额投入的企业如何掘金就成了当务之急。有的企业甚至表示,要借指定纳米标准的大好时机,依靠自身力量达到国标制定者的目的。而按照部分专业人士的看法则是三个方面的“硬指标”成了考量的标准:第一、作为纳米材料,首先要看它是否在纳米级,国家应制定一个指导市场的纳米技术标准;第二、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将参照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作;第三、“纳米经济”时代的投资人要承担远大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投资风险。显然,按照这样的衡量尺度,目前鲜有企业能够达标。 更多的人则把眼光投向未来。曾有人做出这样一个推断。“新经济”中“摩尔法则”的发现者戈登·摩尔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而成本下降一半。至今,它仍适用于例如芯片制造这样的基础部门,只是因网络经济的波动,其扩张速率正向着传统经济的扩张速率收敛。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纳米材料制造的生物芯片的速度在原则上是硅片速度的10000倍,这是否意味着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纳米经济时代”来临而取代现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 著名学者汪丁丁因此提出了“新新经济”概念,并展望了以“生物-材料”为支柱产业的未来经济模式。他认为,以基因技术为旗帜的生物技术,由于纳米技术的进展为之提供了大规模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将真正有机会把“生物-材料”时代变为现实,“经济垂直型增长”的前景由此可见,这就是他所称的“新新经济”。按照汪丁丁的观点,“生物-材料”生产过程有三个特征:第一、由于能够把一切不同种类的生产都转化为单一类型的生产过程,基于纳米技术的生产过程将具有极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如此强烈的规模经济意味着不论纳米技术的工艺成本多么高昂,只要生产规模足够大,单位产品的价格就总能够降低到足以与传统生产方式相竞争的水平;第二、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材料”的生产过程的总成本的绝大部分将表现为初始成本,因为生物材料的自修复和自适应能力将大大降低生产的初始投入之后的“维持成本”,这一特征与上述“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是一致的;第三、在“新新经济”里,生产的“劳动力”要素将主要投入到研发部门而不是生产部门,因为生产过程只能由微小尺度的机器人来完成。或者说,“生产部门”主要就是研发部门——每个工人都是方案设计师。 第二个特征要求投资人承担远大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投资风险,因为生产的总成本的绝大部分都必须“一次”投入,而后来的整个生产周期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回报期”(或亏损)。目前在基因与生物技术领域领先的“应用分子基因公司”(Applied Molecular Genetics,AMGN),在完全没有任何产品时已经私募了2000万美元,又在其后的5年内三次公开招股,最终在1989年把它的第一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当年营业收入就达1亿美元。到1998年底,这家公司仅靠这“第一个”产品就在医药市场上创造了年收入14亿美元的业绩。在奥利佛看来,这是“生物技术经济”与以往一切经济的最大判别所在。 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股份公司资料表明,“新新经济”部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规模,不论是IPO还是流通股票总量,通常比“新经济”部门里同样年龄的公司大10倍。这意味着在“新新经济”领域里投资的风险要比在“新经济”领域里的投资风险高得多,从而投资人对金融市场和相应的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的要求也高得多。这进一步意味着,当家族公司难以支持“新新经济”的发展时,亚洲各新兴金融市场将面临比欧美成熟金融市场严峻得多的挑战。换句话说,当资本规模增加了十倍时,“新新经济”的企业将以十倍的速率向成熟的、规模大得多的金融市场聚焦。 种种理性描述只能给出一个可预期的远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冷静地指出,纳米时代真正到来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中国已有几百家纳米技术企业,十几条生产线,但绝大部分是以生产纳米的粉体材料为主,就是把材料做成纳米级的非常小的颗粒,再把粉体做成材料供大家使用。比如:纳米洗衣机是在洗衣机内胆涂上一种纳米材料以抑制霉菌的生长;纳米冰箱也是同理;还有纳米领带,普通领带的表面经物理、化学两种纳米方法处理后,便有了很强的自洁能力,不沾水、不沾油;此外,布料、瓷砖等材料经处理后也可具有自洁功能。而纳米时代是否来临,是否成熟,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应该是指纳米器件本身的研制水平和应用程度。真正的纳米技术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比现在的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更深远的影响。 模式探索 显然,目前的水平离纳米技术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就是一个模板。该基地许建中主任表示,国家花大力气兴建这样一个国家级纳米基地的原因是为了避免重蹈我国在半导体、激光、计算机等技术领域起步早,转化难,最终落后的历史覆辙,一些国家级的纳米研究专家在2000年6月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制定国家纳米技术科技发展计划,尽快抢占这一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建议。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由此拉开了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的序幕。 许建中表示,基地的组织结构,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立有两个专家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和管理专家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总装备部等单位及专家组成,管理专家委员会由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领衔,并作为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案例进行跟踪研究。 基地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并由该公司负责募集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金,参照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作,力求开创最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平台,孵化一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一批世界级的纳米技术专家。许建中进一步表示,基地采用国际化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取扁平化组织管理。 紧随其后,北京的步伐迈得更大。随着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正式破土动工,人们看到了中国纳米新一轮尝试,该基地是国家纳米工程中心所在地。据报道,该基地规划总面积38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6亿元,功能定位是纳米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态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中试和加工生产基地。同样在2001年5月,总投资达18亿人民币的“上海四通纳米港”,也在上海宝山高科技园区正式启动。据相关资料显示,四通纳米港将以技术集成为特色,以纳米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孵化为核心业务,推进上海纳米技术产业化。显然,区域性的力量正在集结。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章评论(0)
Copyright©2002-2024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