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体吸附法的多孔碳材料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研究

83

2025-05-09

来源:-

一、认识多孔碳


多孔碳(Porous Carbon)材料凭借其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隙结构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在新能源、环境治理、催化化学、储能器件和吸附分离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多个前沿技术领域的核心材料之一。这类材料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可通过掺杂杂原子或修饰表面官能团来调控其物理化学性能,从而优化其应用表现。然而,材料性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其微观结构特征尤其是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隙率同样是决定其功能与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通常在一个反应过程中,比表面积决定了材料的活性位点数量,直接影响其容量与反应活性;而孔径分布则决定了材料的物质传输特性,控制着反应的选择性和动力学过程。因此,如何精准表征这些核心参数,成为多孔碳材料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工业化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214.png


二、多孔碳表征要点


要实现对多孔碳材料的精准表征,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其独特的结构与性能特征。多孔碳材料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其孔隙结构具有高度多样性,包括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分布;其二,其高比表面积为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其三,表面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如杂原子掺杂和官能团修饰)进一步增加了材料性能的调控维度。这些特性使得多孔碳材料的表征不仅依赖于高精度的实验技术(如气体吸附、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还需要科学的理论模型作为支撑,包括等温线类型分析、比表面积选点方法(如BET法)以及孔径分布分析方法(如DFT模型或BJH法)等。只有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多孔碳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为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1 等温线类型


以活性炭、微孔碳分子筛等为代表的,以微孔结构为主的多孔碳材料,其吸附等温线通常呈现为I型等温线。这类材料在低压区表现出显著的吸附特性,这主要归因于微孔填充机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在相对压力(P/P0)小于0.1的低压区域,吸附量迅速增加并达到饱和,形成明显的吸附转折点。这一特性使得微孔碳材料在低压环境下对特定物质(如小分子气体)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为其在气体分离与净化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天然气纯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捕获以及二氧化碳捕集等场景中,微孔碳材料能够利用其低压快速吸附的特性,实现对目标气体的高效选择性吸附与分离,从而显著提升工艺效率并降低能耗。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234.png

典型多孔材料I型等温线


石墨烯基多孔碳这类以介孔为主的多孔碳材料,其吸附等温线一般呈现为 IV 型等温线。这类材料在中压区(相对压力P/P0约为0.4-0.8)会因毛细凝聚现象而出现显著的吸附滞后环。滞后环的类型(如H2、H3、H4等)能够直观反映材料内部孔隙的几何特征。以H4型滞后环为例,其典型特征是吸附支与脱附支在较低相对压力下几乎平行,且脱附支呈现陡峭下降趋势。这种滞后环通常与狭缝状孔道结构相关联,因此,当观察到H4型滞后环时,可以推断材料内部可能存在大量由石墨烯片层堆叠形成的狭缝状孔隙。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252.png

具有H4型回滞环的典型等温线


等温线测试注意事项


a、 吸附质选择:
在分析超微孔(孔径<0.7 nm)时,为避免N₂分子在77K下可能出现的扩散动力学限制问题,优先选用Ar(87K)作为吸附质。然而,若实验目的为横向对比不同材料的性能,或仅需进行比表面积分析,N₂(77K)仍可作为推荐吸附质,因其在常规比表面积测试中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数据可比性。

b、 预处理条件:
脱气温度的选择需谨慎,通常应低于碳材料的热解温度(一般≤300℃),以防止孔结构因高温处理而发生坍塌或变形。然而,由于不同种类的碳材料(如活性炭、石墨烯基多孔碳、碳分子筛等)在热稳定性和化学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需根据具体材料的特性优化脱气温度和时间。例如,对于含有表面官能团的碳材料,过高的脱气温度可能导致官能团分解,从而影响表面化学性质;而对于石墨化程度较高的材料,则可适当提高脱气温度以确保充分去除吸附杂质。

c、 低压区数据分析:

在进行微孔分析时,需特别关注低压区(P/P0<0.01)的数据采集精度。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建议实验系统配备涡轮分子泵以提供超高真空环境,同时使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如1 Torr或0.1 Torr量程)。此外,还需注意仪器的校准和背景扣除,以消除系统误差对微孔分析结果的影响。


2.2 比表面积选点范围

在材料分析中,针对微孔碳和介孔碳的BET比表面积测试,需特别注意选点范围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微孔碳的吸附特性,其BET线性区可能偏离标准范围(0.05 - 0.3 P/P0)。为保障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需调整选点范围,确保满足以下条件:1. C值(BET常数)大于0,以保证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2. 线性回归因子处于0.999到1之间,以保证数据的线性相关性。若直接采用标准选点范围可能导致比表面积计算值偏离真实值,因此需根据材料的吸附特性灵活调整选点区间。而对于介孔碳,BET法适用性较好,但在数据采集和分析时需特别注意滞后环区域的影响。滞后环区域(通常出现在相对压力P/P0约为0.4-0.8之间)反映了毛细凝聚现象,若在此区域选取数据点,可能导致比表面积计算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应避免在滞后环区域选点,以准确反映材料的真实特性。

BET比表面积计算图


比表面积测试分析注意事项


a、 BET 数据异常处理:
在使用BET理论分析比表面积时,若出现C值为负或过高的情况,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选点范围不合理:BET线性区的标准范围为0.05 - 0.3 P/P0,但某些材料(如微孔碳)可能偏离此范围。此时需调整选点区间,确保C值大于0且线性回归因子接近1
样品量不足:样品量过少可能导致吸附数据不稳定,进而影响C值的准确性。可通过增加样品量来改善数据质量,获得更可靠的吸附等温线。
材料特性影响:对于超微孔材料,N₂分子在77K下可能存在扩散限制,可尝试使用Ar87K)作为吸附质以优化数据。

b、 Langmuir与BET表面积分析方法选择:
Langmuir表面积分析法:基于单分子层吸附理论,适用于仅含微孔的材料。其假设吸附表面均匀且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因此在微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中具有一定适用性。
BET表面积分析法:基于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是目前主流的比表面积分析方法,适用于微孔、介孔及大孔材料。其适用范围更广,但在分析微孔材料时需注意选点范围的调整。
在实际分析中,需根据样品特性与种类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对于纯微孔材料,可同时参考LangmuirBET法的结果,结合材料的吸附特性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含介孔或大孔的材料,优先采用BET法,并确保选点范围避开滞后环区域。
对于超微孔材料,需特别注意吸附质选择和低压区数据精度,必要时结合DFTNLDFT模型进行更精确的表征。

2.3 孔径分析方法


在我们用氮气在液氮温度下对多孔碳材料进行孔径分析时候,常见的孔径分析方法包括HK法,SF法,BJH法以及DFT法等,每一种孔计算模型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要根据模型建立的条件选择与实验匹配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微孔分析中,HK法主要用于微孔(孔径<2 nm)分析,其理论假设基于狭缝状微孔内的吸附势场,能够较好地契合碳材料中常见的狭缝形微孔结构,适用于活性炭、石墨烯基多孔碳等以狭缝孔为主的材料。而另一个经常提到的SF法则更适合沸石分子筛内的圆柱孔内的吸附情况。沸石分子筛具有规则的晶体结构,内部存在大量均匀分布的圆柱状微孔,SF 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结构特点构建理论模型。


在使用BET理论分析比表面积时,若出现C值为负或过高的情况,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选点范围不合理:BET线性区的标准范围为0.05 - 0.3 P/P0,但某些材料(如微孔碳)可能偏离此范围。此时需调整选点区间,确保C值大于0且线性回归因子接近1
样品量不足:样品量过少可能导致吸附数据不稳定,进而影响C值的准确性。可通过增加样品量来改善数据质量,获得更可靠的吸附等温线。
材料特性影响:对于超微孔材料,N₂分子在77K下可能存在扩散限制,可尝试使用Ar87K)作为吸附质以优化数据。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306.png

HK法孔径微分分布曲线(dV/dD)


在介孔分析中,BJH法(Barrett-Joyner-Halenda法)是研究者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注意事项:主要适用于氮气吸附条件下的介孔与大孔分析。并且在实际分析时,BJH法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选用的吸附支或脱附支数据,而两者反映的物理过程不同。由于吸附支和脱附支所反映的物理过程存在差异,所以基于两者得到的分析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吸附支:反映毛细凝聚过程,通常适用于开孔结构的分析。脱附支:反映毛细蒸发过程,通常适用于瓶颈孔或墨水瓶孔结构的分析。  

如下图展示的便是同一材料分别采用吸附支和脱附支进行 BJH 法分析后呈现出的不同结果。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312.png

BJH吸附与脱附的孔径微分分布曲线


非定域密度泛函理论(NLDFT)是对最初 DFT 理论的优化与改进,在分析微孔和介孔样品的孔径分布方面应用颇为频繁。该理论可用于全孔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流体分子与孔壁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DFT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注意事项。由于DFT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业内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这可能导致不同模型之间的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比如 NLDFT 与 QSDFT 等不同的 DFT 变体,由于其理论基础和计算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目前,在该行业内对于 DFT 方法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传统的分析方法,例如 BJH 法、HK 法、SF 法等,在某些领域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下图所示,展示了 DFT 法与 HK 法、SF法针对微孔分析所呈现出的不同结果,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315.png

DFT法与HK法、SF法分析对比


在分析超微孔(孔径<0.7 nm)时,为避免N₂分子在77K下可能出现的扩散动力学限制问题,优先选用Ar(87K)作为吸附质。然而,若实验目的为横向对比不同材料的性能,或仅需进行比表面积分析,N₂(77K)仍可作为推荐吸附质,因其在常规比表面积测试中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数据可比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总结了多孔碳材料在比表面积计算和孔径分析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及常用方法。通过合理运用BET法、Langmuir法、HK法、SF法、BJH法以及DFT法(如NLDFT、QSDFT)等分析手段,并结合吸附质选择、预处理条件优化、低压区数据采集等实验策略,能够精准解析多孔碳材料复杂的孔结构特征,为其在储能、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后续的文章系列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多孔碳材料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性能表现,并结合文献数据详细解读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希望能够助力广大研究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多孔碳材料的特性,推动其在新能源、环境治理、催化化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Mike, and Yunhong Jiang. "Porosity, pore size distribution, micro-structure." Bio-aggregates based building materials: state-of-the-art report of the RILEM technical committee 236-BBM (2017): 39-71.

[2] McEnaney, Brian. "Adsorption and structure in microporous carbons." Carbon 26.3 (1988): 267-274.

[3] Liu, Yu, Xiaomin Xu, and Zongping Sha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erived porous carbon, metal oxides and metal sulfides-based compounds for supercapacitors application."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6 (2020): 1-22.

[4] Bao, Lixia, Peifeng Gao, and Shaochun Peng. "Analysis method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porous materials."Mater. Sci 10 (2020): 95-103.

[5] Bardestani, Raoof, Gregory S. Patience, and Serge Kaliaguine.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s—BET, BJH, and DFT."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97.11 (2019): 2781-2791.


微信截图_20250509172542.png


精微高博(JWGB)作为国家级科技仪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下属了Altamira Instruments(美国)、RUBOLAB GmbH (德国)、Instrument Specialists(ISI)三个海外全资子公司。精微高博(JWGB)旨在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解决各种分析领域的挑战。

精微高博(JWGB)是专注于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多组分竞争分析仪、化学吸附仪、重量法吸附仪、变温变压吸附仪、高压吸附仪、压汞仪等吸附类仪器,以及微反评价装置、真密度仪、磁悬浮天平、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热线
400-600-5039

微信截图_20250509172635.png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