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纳米山药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方法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试剂盒)测定各给药组对肿瘤细胞抑制率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给药组给药48 h后对4种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情况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给药组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山药多糖高剂量组(80 ng·m L^-1)、氟尿嘧啶组(80 ng·m L^-1)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纳米山药多糖高剂量组(80 ng·m L^-1)与氟尿嘧啶组(80 ng·m L^-1)肿瘤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条带灰度降低,蛋白含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细胞划痕实验表明纳米山药多糖作用于4种肿瘤细胞48 h后,细胞愈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纳米山药多糖剂量的升高,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酶原的活化,酶原降解增多,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划痕愈合率,具有抗肿瘤活性。...
应用
目的 研究纳米化姜黄素对大鼠跟腱损伤后粘连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取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A组),单纯姜黄素实验组(B组),纳米化姜黄素+激光照射组(C组).在肌腱缝合处3组分别应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姜黄素及纳米化姜黄素,并在肌腱愈合过程的不同时间点(1、2、4、8周)对大鼠跟腱的大体形态、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以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肌腱粘连程度明显较A、B组轻;术后4周起,C组从早期炎性细胞浸润到中后期胶原纤维排列均明显优于A、B组;生物力学检测C组的肌腱滑动距离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证实,纳米化姜黄素+激光照射能明显地抑制肌腱早期局部炎性反应,具有显著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
为研制丹参酮Ⅱ_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n Ⅱ_A-NLC),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该文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Tan Ⅱ_ANLC,运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Franze扩散池法评价Tan Ⅱ_A-NLC体外透皮性能。结果显示,以最优处方:脂药比为88、固液脂质比为2、稳定剂用量为1%,制得的Tan Ⅱ_A-NLC粒径为(182±1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90 6±0.024 5,Zeta电位(-27.8±5.4)m V,包封率(EE)为86.44%±9.26%,载药量(DL)为0.98%±0.18%;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结果显示Tan Ⅱ_A-NLC的24 h药物累积透皮量低于溶液,但其在表皮中的滞留量是溶液的3.18倍。TanⅡ_A-NLC可有效提高Tan Ⅱ_A在表皮层的滞留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
目的探讨磁性纳米微粒介导的尿前列腺癌抗原3(PCA3)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90例患者行诊断试验研究。诊断试验为尿PCA3检测,分别采用磁性纳米微粒介导法和传统尿沉淀法。诊断的金标准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绘制尿PCA3诊断前列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等。结果 90例患者中活检诊断前列腺癌25例,磁性纳米微粒介导法的AUC为0.934(95%CI=0.881~0.986,P〈0.001),高于传统尿沉淀法的0.792(95%CI=0.668~0.915,P〈0.001)。磁性纳米微粒介导法测得的尿PCA3分值,当临界点为25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91.2%。结论磁性纳米微粒介导的尿PCA3检测,能提高检测的敏感性,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尿沉淀法。...
目的:优化丙基硫氧嘧啶(PTU)固体脂质纳米粒(PTU-SLN)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PTU-SLN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PTU-SLN,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以脂质材料、大豆磷脂、泊洛沙姆188用量以及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对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同时以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稳定性及体外累积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其质量。结果:最优制备处方和工艺为脂质材料0.6 g、大豆磷脂1.0 g、泊洛沙姆188 0.8 g、超声时间10 min。所制得的PTU-SLN外观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93.5 nm,平均Zeta电位为-30.8 m V,平均包封率为74.9%;4℃条件下放置15 d粒径和外观无明显变化;体外4 h累积释放度达56.1%,24 h累积释放度达98.4%。结论:成功制得PTU-SLN,且处方工艺合理,可达到使药物缓慢释放的效果。...
应用
应用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铝吸入暴露染毒对小鼠神经行为学的持续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1组为对照组,3组为纳米氧化铝暴露染毒。应用动式吸入染毒柜,同时给予各暴露染毒组小鼠纳米氧化铝动态吸入染毒,染毒浓度1 mg/m3,每天暴露8 h,连续染毒14 d,于染毒开始前1 d(对照组),染毒结束后1 d(暴露后1 d组)、60 d(暴露后60 d组)、90 d(暴露后90 d组),采用旷场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取大脑皮层组织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免疫组化染色,qRT-PCR检测APP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试剂盒法检测脑组织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旷场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除暴露后1 d组小鼠在进入中心区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小鼠各项指标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试验中,各暴露染毒组小鼠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越平台区频率均降低,仅暴露后90 d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皮层的HE染色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AP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暴露后90 d组APP阳性细胞明显增加;qRT-PCR检测显示,APP mRNA的表达水平随暴露后天数增加而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中AT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暴露后60和90 d组小鼠AT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和ROS含量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纳米氧化铝暴露染毒,脱离暴露环境后,仍然会提高小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变其神经行为学。APP的过度表达以及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纳米氧化铝导致小鼠神经行为学改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应用
利用菠菜提取物还原制备金纳米颗粒(AuNPs),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AuNPs进行了表征。生物合成的AuNPs被提取物中生物活性分子包裹,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分散性,而且还可以很好地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分子结合,使AuNPs深入肿瘤细胞。用红外热成像研究AuNPs光热效应,还进行细胞存活率测试和细胞荧光成像研究。当AuNPs浓度为60μg/mL时,孵化24h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为91.2%。说明AuNPs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样浓度,在近红外光照10min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为64.5%。结果表明,金纳米颗粒表现出显著的光热作用,可用于光热杀死肿瘤细胞。...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