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早期诊断与高效无毒的药物治疗是目前癌症诊疗的最大挑战,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癌症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优化材料构建稳定、高效和安全的纳米载体,利用纳米载体结合抗癌药物和高准确度的癌症诊断探针,整合药物靶向运输、活体示踪、药物治疗和预后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纳米体系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这将为有效地提高药物呈递效率和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总结了人类癌症治疗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综述了量子点、纳米金/银、碳纳米管/石墨烯、磁性纳米颗粒、脂类/聚合物类纳米颗粒以及介孔纳米材料等纳米颗粒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癌症诊疗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纳米技术在癌症诊疗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纳米诊疗体系正在不断走向完善,而且未来会有更多的纳米体系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但将安全可靠和高效低毒纳米体系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还应对纳米体系对人体细胞、组织、脏器的影响,量化和标准化生产等基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
研究目的:研究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毒性及在植物中的转运和分布,探讨其毒性机制,为纳米银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创新要点:1.选取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为对象,比较研究纳米银对其萌发阶段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多数研究中的纳米银均有表面修饰,本研究选择无表面修饰的纳米银材料,排除表面活性剂的干扰因素;3.以络合剂半胱氨酸掩蔽解离出的银离子,探讨纳米银颗粒对植物毒性的贡献。研究方法:通过植物根长(图2)和生物量(图3)分别评价萌发和生长阶段纳米银的植物毒性。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植物组织银元素的含量(图7)。通过组织切片,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植物根中银的微观分布(图6)。通过在暴露介质中添加半胱氨酸掩蔽银离子来评价纳米银颗粒对植物毒性的贡献(图3和5)。重要结论:在较高暴露浓度情况下,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小麦和黄瓜都具有明显的毒性。但当纳米银浓度低于200 mg/L,银离子浓度低于5 mg/L时,两者均能促进黄瓜根系的生长。两种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比萌发阶段对纳米银的毒性更敏感。纳米银暴露后,银首先积聚于植物的根,然后被转移到地上部。为评价纳米银释放的银离子的作用,我们测定了暴露后介质中银离子的浓度。在种子萌发阶段,黄瓜和小麦的暴露液中约0.03%和0.01%的纳米银溶解,而在营养生长阶段,溶解的纳米银达到0.17%和0.06%。半胱氨酸作为银离子的强络合剂,能够彻底消除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作用,说明纳米银的植物效应可能来自于其释放的银离子。...
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建筑金属材料的利用效率,充分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在建筑金属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热处理工艺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规范金属材料的加工处理工艺,努力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如果建筑金属材料不能够使用合理正确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的话,不仅会对材料的机械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还会破坏材料的原有性能,因此对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金属材料的切削性、切边横量、断裂韧性与热处理工艺相关系数的关系,对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背景:目前有日本学者提出采用磁性骨水泥治疗肿瘤的骨转移,然而现行磁性骨水泥添加的均为纳米级磁流体,将微米级羰基铁粉添入骨水泥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制备含不同比例微米级羰基铁粉的磁性骨水泥,并按ISO 5833标准测量相关指标及其磁性与体外升温情况。方法:将微米级羰基铁粉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合制备成含羰基铁粉质量分数分别为0%,20%,30%,40%,50%的磁性骨水泥。将以上5组材料按ISO 5833标准测定凝固时间、聚合温度、抗压强度。并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定各组磁性及在交变磁场下的升温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羰基铁粉含量的增加,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凝固时间有所延长。各组骨水泥的最高聚合温度均在65-70℃之间,并未随羰基铁粉含量的增加而改变,仅聚合温度最高点出现的时间随羰基铁粉含量提高而后延。各组骨水泥的抗压能力均大于60 MPa,但只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抗压能力>70 MPa,符合IOS 5833标准要求。各组磁性骨水泥的磁饱和强度随羰基铁粉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在交变磁场下,磁性骨水泥的升温速率与磁场强度和羰基铁粉含量呈正相关。...
Copyright©2002-2025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